2012年并非世界杯年,但葡萄牙国家队在这一年的表现却为2014年巴西世界杯埋下了伏笔。尽管标题中的“世界杯”存在时间误差,但球迷们更愿意将这段时期视为葡萄牙“黄金一代”最后的倔强与C罗个人英雄主义的巅峰。
一、预选赛的荆棘之路
2012年9月,葡萄牙在世界杯预选赛中遭遇“死亡之组”,与俄罗斯、以色列等强队同组。首战0-1爆冷负于俄罗斯后,C罗在次轮对阵阿塞拜疆时上演帽子戏法,用标志性的“SIU”庆祝点燃了里斯本光明球场。时任主帅保罗·本托的战术饱受争议——过度依赖C罗的进攻火力,导致球队在小组赛阶段仅以3胜2平1负的惊险战绩进入附加赛。
二、C罗的封神之战
2012年11月的附加赛成为C罗职业生涯的转折点。面对伊布领衔的瑞典队,他在两回合中包办全部4粒进球,尤其是次回合那记时速131公里的任意球,被《马卡报》称为“将物理学踢碎的一击”。赛后瑞典主帅哈姆伦无奈承认:“我们输给了一个外星人。”这段表现直接为C罗赢得了2013年金球奖的选票优势。
三、黄金一代的黄昏
与此同时,佩佩、科恩特朗等老将状态下滑明显。更衣室流传的录音显示,C罗曾对媒体抱怨:“我们本可以走得更远,但有些人已经失去了饥饿感。”2012年12月国际足联排名显示,葡萄牙从年初的第5位跌至第8位,暴露出阵容青黄不接的危机。
“那支葡萄牙就像一瓶陈年波特酒——C罗是唯一的酒精,其他人只是沉淀物。”——著名解说员詹俊在2013年节目中的点评
四、历史的蝴蝶效应
回过头看,2012年的挣扎促使葡萄牙足协启动青训改革。若塔、B席等如今的中坚力量,正是从那时起进入国家队梯队。而C罗在2014世界杯带伤出战导致小组赛出局的悲剧,其伏笔早已埋在这一年的过度消耗中。
或许正如《球报》所言:“2012年的葡萄牙教会我们,一个天才可以扛起整支球队,但永远无法独自举起大力神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