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年姜文不敢像小混蛋那样茬架,也不会见着佛爷上去就洗,顶多也就是和英达俩人学抽烟,胡逼吹牛,连姑娘都不敢上去拍。
高考那年,英达考上了北大,姜文落榜。英达撺掇他去当演员,就骑着自行车带着姜文去考中戏。
面试的那次,姜文体现出了自己在表演上的天赋。
别的考生大都一遍遍的朗诵革命诗篇,而姜文背了一段契科夫的《变色龙》。
恩师张仁礼对他的评价是:
平淡且自然,透着一种淡淡的讥讽和嘲弄人的幽默感。
平淡且自然,透着一种淡淡的讥讽和嘲弄人的幽默感。
潘虹、姜文合影
姜文从小就长的老,20看着像50。
他在中戏上学的时候,男生特闹腾,时常扰民,南锣鼓巷的居民就上街道办提意见。
这事儿让姜文和同学知道了,姜文就化装成干部,去居民家敲门家访,让人家写成材料签字,还倍儿严肃:
相不相信组织?相信就别闹了,等我们落实这个事儿。
相不相信组织?相信就别闹了,等我们落实这个事儿。
那年,他才21。
22岁第一次演电影,便出演男一号溥仪,初出茅庐;
23岁演《芙蓉镇》和31岁的刘晓庆飙戏,小有名气;
24岁卒瓦了碗,扛起巩俐,高唱“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”,举国闻名。
22岁第一次演电影,便出演男一号溥仪,初出茅庐;
23岁演《芙蓉镇》和31岁的刘晓庆飙戏,小有名气;
24岁卒瓦了碗,扛起巩俐,高唱“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”,举国闻名。
成名后的姜文,回到大院,见到他的人都会让他唱一段《红高粱》。
进入了八十年代,北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:高楼林立,小汽车越来越多,武装皮带上挂着一个BP机,以进出六国饭店和老莫为荣。
华谊兄弟出国打工留学淘金;王朔凭借《动物凶猛》、《玩的就是心跳》在中国文坛声名鹊起;崔健开始玩起了摇滚,发行了第一张专辑《新长征路上的摇滚》;马未都和刘震云、王朔等人,组建了“海马创作室”,一边创作《海马歌舞厅》,一边倒腾古董。
姜文则跑到了美国出演了《北京人在纽约》,然后回到了北京过着大隐隐于市的生活。
一天晚上,姜文无事,躺在床上翻王朔给他的小说《动物凶猛》。
那一晚,姜文仿佛回到了某年某月某日的下午,内务部街的胡同里,他在干净的无土的石道上奔跑,耳边传来了样板戏的声音。
就这样,姜文开始闭关创作,在九十年代中,把人们又带回了那个《阳光灿烂的日子》。
那是姜文首次执导的电影,却像一个中年人回忆过去一样,安静的叙述着故事。
为了拍摄电影,他将40米高的烟囱重新粉刷一遍。因为拍摄的时候是冬天,所以剧组化冰扫雪。给演员喷水,模仿夏日的大汗淋漓。为了还原过去的胡同,姜文让剧组工作人员擦了一遍又一遍,只因为过去的街道没有那么脏乱。
是的,你看到的夏天是假的,胡同是假的,时代是假的,小混蛋周长利是假的。
但是,阳光的灿烂却不是假的,对米兰的臆想也不是假的,对那个时代的回忆更不是假的。
最初电影的结尾还没确定,但英达去剧组探班的时候和姜文说了个故事。
英达从小就认识傻子,小时候只要冲傻子喊“古伦木”,傻子就会回他一句“欧巴”。
这是样板戏《奇袭白虎团》中,美军的通行口令。
后来英达去上学去美国,再回国时,又碰见了这个傻子,英达又冲他喊了一句“古伦木”,傻子瞥了他一眼,回了俩字:傻逼。
英达将这个故事告诉了姜文,姜文把它作为电影的结尾。
北京,变化的那么快,20年的功夫,它就已经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。它快到让人找不到记忆中的东西,让人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幻觉。
是北京变化的快么?也不是,是自己变化的太快了。
终于,最后一个画面,姜文打开大奔的天窗,对着傻子大喊“古伦木”,回报他的是——
傻逼
伴随着“傻逼”,这个时代终于落幕,《阳光灿烂的日子》把活在那个时代的少年镌刻在荧幕上。
“傻逼”两个字是姜文对那个时代的回顾,也是对自己的调侃。
而记忆中的七十二中,八四年也并入了市二中。
电影出来后,被美国《时代周刊》评为“95年世界十大佳片之首”。
刚出道的姜文导演,走向了巅峰。
姜文在中戏学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,那就是讲究。
他在《芙蓉镇》里演一个右派,但他没做过右派,更没见过。谢晋给了他几个月的时间,找了几十个右派去了解情况,去体验生活。
拍《红高粱》的时候,去高密体验生活,去莫言家了解土匪的事儿。
这都是他在中戏学到的“认真”,也是后来他每次拍戏前都要求的。
姜文就像在《让子弹飞》说的那样,站着把钱挣了。
中国的盲从性特别重,从古至今,骨子里生出了这么一种“盲从文化”。
但“讲究”使他一直听从自己。
《阳光灿烂的日子》中,姜文为了还原他记忆中的北京胡同,让工作人员在胡同里扫了一遍又一遍,就连垃圾都不要有。
《鬼子来了》为了凸显影片最后砍头的那抹鲜红的画面,姜文特意从美国专门进口一台特殊摄像机,将整部电影拍成黑白片。
《太阳照常升起》拍摄的时候,为了展现梦幻的感觉,动用了几百只飞禽走兽,耗掉了几十箱弹药,烧光了上百顶帐篷,用掉了三百多立方米的藏式房屋、数十吨鹅卵石和红土。
《让子弹飞》的台词为人称道,但这些台词的出现是因为,姜文会随着剧情的进展改剧本,今天你拿的剧本,明天词就不一样了。
《邪不压正》中大量的老北京的房顶镜头,姜文为了还原那时期的建筑,请了专业的老北京建筑师,在云南搭了四万多平米的房顶。
这些都是姜文身为导演的讲究,即使有的东西看起来没用,但他就是执拗的认为,你说那么多人不懂,但万一有个懂的呢?
不喜欢姜文的会找各种角度来喷他和他的电影,自以为是,夹带私货,妄自尊大。
但喜欢姜文的人,却认为他是一个有料的男人。
他所有的“料”,都和世俗生活没关系,世俗却从来不明白这一点,他们只是以为到了巅峰自然要完美。
但如果有料的人把大把的时间弄去琢磨世俗,他们要么早夭,要么成神,那时这世上便千篇一律的如长夜。
姜文、陈凯歌、冯小刚
所以姜文说,曹雪芹要是生活弄得倍麻利、混得特好,他就不用写《红楼梦》了。
一个人可以暂时搞不明白生活,但是一定得尽早搞明白自己。
说来说去,都是我眼中的姜文,既然这样,不往下说了,甩一个冯小刚的段子:
我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达到好的标准,姜老师则不然,他的问题是如何能够节制他的才华。对于他来说,最大的敌人就是淤出来的聪明。
我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达到好的标准,姜老师则不然,他的问题是如何能够节制他的才华。对于他来说,最大的敌人就是淤出来的聪明。
左右滑动,GET置顶教程
如果有一天,你要取关,记得我们曾爱过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